当我们与他人第一次见面、自我介绍时,为了快速拉近和对方的距离,据说近来有个百试不爽的小技巧。
那就是开口说一下自己是E人还是I人。
“J的内心世界,P人能懂吗?”
“本人INFP多年,最近变成了ISFP......”
如今在年轻人的社交圈里,要想交友“破冰”需先对上“暗号”。这些由4个英文字母组成的“神秘代码”,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社交名片,甚至一些企业入职也要求填写相关信息,它就是当下在社交网络爆火的MBTI测试。
PART 01
什么是MBTI
MBTI(全称为"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"),即迈尔斯-布里格斯类型指标,是美国作家迈尔斯(Isabel Briggs Myers)及其母亲布里格斯(Katharine Cook Briggs)于20 世纪40年代编制的性格测量表,它的基础理论来自荣格1921 年出版的《心理类型》。
根据荣格区分出的两种基本态度类型:外倾型(Extra-verted,E)和内倾型(Introverted,I),MBTI将人们的性格“分解”为注意力方向、认知方式、判断方式及生活方式4个维度,每个维度生成两种对比类型,排列组合后产生16种由四个字母组成的不同的人格类型,如INTJ、INFP、ENTP等。
其实,早在2000年前后,MBTI人格类型量表已经开始被我国的心理学家译介、研究、检验和修订,最初主要应用于高校教学科研、企业团队管理、员工人格测试等领域。近年来,MBTI逐渐开始在互联网爆火。
PART 02
MBTI为啥这么流行
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个MBTI测试软件,测试人数都超过千万,热搜话题超10亿。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?
与其它性格测试不同,MBTI操作简易、测试结果更为直观,往往不需进一步的解读与思考,所见即所得。同时,MBTI将测试结果与浪漫文案巧妙结合,如有腼腆、敏感、完美主义以及自卑等性格特点的INFP人格,就被描述成“治愈家” “空想家”或“哲学家”,这样的表述让人更容易接受,也自然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效果。
极简而积极的自我评价,天然具有刺激传播的基因。MBTI通过提供一个模糊的坐标系, 满足了人们对于自我人生的把控感。测试结果虽然只有四个字母,但却可以由此推及社交、爱情、职业发展等人生多条线程的规划及建议。
自我认识的不易,叠加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,让任何可能剧透人生的线索都变得充满魅力。这些线索虽然模棱两可、语焉不详,但正是这种模糊创造出了巨大的意义阐释空间, 足以让人们将理想自我与理想人生投射其中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通过MBTI测试确认理想的自我,能够让测试者在未来变得更有方向,从而朝着理想自我不断靠近,和现实生活形成良性互动。
PART 03
MBTI,真的可以定义我们吗?
面对MBTI的流行,有人担心:简单将所有人分为16个类型,会加剧年轻人给他人“贴标签”的习惯,使他们忽视人性的丰富与复杂。
事实上,MBTI测试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议。比如有研究发现,MBTI类型与各工作表现关联非常微弱,它测量的是偏好而不是能力,就像一个人偏好思考并不等于善于思考。
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在曾直言:“心理学是一门很容易让人误解的学科。” 正统的心理测试,都是由正的心理学家和机构,对大量人群进行调查研究之后,对结果进行因子分析所产生的,并且会经过多次的检验和优化。相对而言统计效果会更好,反映真实人群的特征。
相信你在做MBTI测试时一定遇到过这种困惑,这两个选项我似乎都有,或者我两个都不想选,怎么办呢?这其实就是测试效度较差的一个表现。因此,正如许多心理学家所说,MBTI并不是一项专业的性格测试,它缺乏科学基础。由于性格测试本身受情绪、环境、时间的影响很大,因此很难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真实人格,结果也相当不稳定。
也有人说,MBTI的走红恰好反映了流行文化的特质:它未必很好,但讨人喜欢。 说到底,MBTI也好,其他心理测试也罢,都只是年轻人通向自我认知、与他人展开社交的一条途径。关键不在于它本身如何,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利用它。
人生没有标准答案,性格测试里,更不会有我们想要的一劳永逸的人生终极答案。找到事物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地方,而不是全然接受或急于反对,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