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BTI(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)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人格类型测评工具,用于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偏好。它通过四个维度的组合,将人格分为16种类型:
外向(E) vs. 内向(I):关注能量的来源(外部世界 vs. 内心世界)。
实感(S) vs. 直觉(N)**:信息获取方式(具体细节 vs. 抽象模式)。
思维(T) vs. 情感(F):决策方式(逻辑分析 vs. 价值导向)。
判断(J) vs. 感知(P):生活方式偏好(结构化 vs. 灵活开放)。
MBTI的核心思想是:人格差异是天生的,而非“好坏之分”,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优势。
起源(1940年代):
MBTI由凯瑟琳·布里格斯(Katherine Briggs)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·迈尔斯(Isabel Myers)共同开发。她们深受心理学家卡尔·荣格(Carl Jung)1921年著作《心理类型》的启发,希望将荣格的理论转化为实用的工具。
目标与推广:
迈尔斯和布里格斯旨在帮助女性在二战期间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。此后,MBTI逐渐被企业、教育机构用于职业规划、团队建设和个人成长。
争议与批评:
科学性质疑:部分心理学家认为MBTI缺乏实证支持,信效度低于主流人格量表(如大五人格)。
类型二元性:批评者指出,非此即彼的分类可能过度简化了人格的复杂性。
尽管如此,MBTI因其通俗性和实用性至今仍被广泛使用。
荣格八维的核心:
荣格在《心理类型》中提出了八种认知功能,分为两类:
感知功能(信息收集):
感觉(S):关注具体现实。
直觉(N):关注抽象可能性。
判断功能(决策方式):
思维(T):基于逻辑分析。
情感(F):基于价值和情感。
每个功能又分为外向(E) 和内向(I) 两种态度,形成八维(如Se、Si、Ne、Ni等)。
MBTI对荣格理论的简化:
MBTI的四个维度实际上是对荣格八维的“间接表达”。例如:
“外向vs内向”对应功能的外倾/内倾态度。
“实感vs直觉”对应感知功能(S/N)。
“思维vs情感”对应判断功能(T/F)。
“判断vs感知”反映个体主导功能是判断型(T/F)还是感知型(S/N)。
但MBTI并未直接测量八维功能,而是通过类型组合推断主导功能(如INTP的主导功能是内向思维Ti)。
关键区别:
荣格八维:强调动态的认知过程,每个人会使用所有功能,但偏好不同。
MBTI:更注重静态分类,便于快速应用,但可能忽略功能的动态交互。
MBTI虽非学术意义上的心理测评工具,但它以通俗的方式推广了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,帮助大众初步理解人格差异。而荣格八维则为MBTI提供了更深层的理论支撑,适合希望探索认知机制的人群。两者共同促进了人格心理学在实践领域的应用,但需注意:工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目的——用于自我反思而非绝对定义。
无论是MBTI还是荣格八维,最终目标都是帮助我们更包容地看待差异,更高效地发挥自身优势。
测试链接:jzmbti.com